搜索
返回社会民生
发新帖 回复
查看: 310|回复: 0
收起左侧

草店镇紫金山村:野菊生产线上新 激活跨区域产业带

[复制链接]
楼主

随论超版

随论编辑

  • TA的每日心情
    开心
    2022-6-6 12:22
  • 签到天数: 5 天

    [LV.2]偶尔看看I

    发表于 8 小时前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
    马上注册,结交更多好友,享用更多功能,让你轻松玩转社区。

   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帐号?加入随论(请注册中文用户名)

    x
    本帖最后由 随州日报 于 2025-11-13 09:19 编辑


       微信图片_20251113085501_454_58.jpg

      随州日报全媒记者 黄芳芳 通讯员 王娜
      11月9日,随县草店镇紫金山村千亩野菊绽放成金色花海,村内新厂房里机器轰鸣——一条全自动化野菊加工生产线正式投用。

    微信图片_20251113085445_449_58.jpg

      “以前摘花靠手、烘干靠天,2亩菊花要加工半个月;现在机器一转,几小时就出成品,效率翻好几倍!”村民吴文珍抱着鲜菊走进厂房,看着输送带上的野菊变外销干菊,笑意满溢。依托村里“免费送苗+技术上门+每公斤40元保底收购”政策,她今年扩种菊花到6亩,“生产线省人工、回款快,光菊花就多挣2万元,亩收益比种玉米翻近3倍!”
      时间回到2022年,那时的紫金山村尚无支柱产业,村集体经济薄弱,村民多外出务工。村“两委”经多轮商讨、调研,确定以野菊花种植为主导产业,当年就拿出20亩育苗免费发放给村民试种,成功实现“种植即见效”,迈出产业发展第一步。2023年3月,随县欢博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,以紫金山村为核心,向草店镇周边5个乡镇辐射,全镇野菊种植面积突破2000亩,形成“一核多极”的区域布局。
      产业扩张提速的同时,小作坊式加工成了“卡脖子”难题:人工摘花每人每天仅能处理20公斤,烘干还受天气影响大,既低效又难保证品质。“要让‘野花’变‘金花’,加工环节必须破题。”紫金山村党支部书记贾宝进介绍,“今年村集体通过争取项目资金、盘活闲置资源、以租代建引入投资方,建成专业加工厂并引入全自动化生产线,同步实现村集体增收5万余元。”

    微信图片_20251113085449_450_58.jpg

      这条生产线覆盖鲜菊接收至干花分筛全流程,实现“田间收割—车间加工—成品产出”无缝衔接,日加工鲜菊达5吨,效率较传统人工作业提升10倍以上,还能最大程度保留野菊有效成分。生产线不仅固定吸纳15名村民务工,采收季还会带动近100名“农事钟点工”就业,其中60%是55岁以上“银发群体”,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增收。
    微信图片_20251113085625_455_58.jpg

      目前,紫金山村野菊种植面积已达2000亩,600余户村民参与其中。生产线已对接华润三九集团等药企,通过“订单式种植+规模化加工”打通产销闭环,既能消化本村产量,还能带动随县殷店镇、曾都区洛阳镇等市域辐射区的2000多亩菊花共享加工销售渠道。“下一步,我们要开发菊花露等饮品,打造自有品牌,进一步延伸产业链。”贾宝进说。
      紫金山村的突破,是草店镇野菊产业发展的生动缩影。作为全国野菊花种植核心区之一,该镇已构建“核心区+辐射区+协作区”三级格局:草店镇核心区聚焦种苗繁育与技术输出,2025年预计种满5000亩野菊并带动周边镇规模化种植;湖北咸宁、黄冈及河南信阳、南阳等省内外协作区已试种成功,明年将扩种形成“鄂豫联动”产业带。
      “这条生产线既破解了加工瓶颈,更树起‘种植+加工+销售‘一体化样板。”草店镇党委书记赵艳表示,“千亩野菊既是风景线,更是致富线。以加工升级激活产业活力的模式,不仅让全镇野菊年收入稳步提升,更为随州乃至跨区域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提供了可复制路径,持续奏响乡村振兴新乐章。”
      咨询电话:18771400663贾宝进




    返回社会民生
    发新帖 回复
    使用 高级模式(可批量传图、插入视频等)
  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加入随论(请注册中文用户名)

    本版积分规则

    公司简介 |  公司动态 |  广告合作  |  产品服务 |  诚聘英才 |  友情链接  |  法律声明 |  隐私保护 |  联系我们  |  帮助中心